博物館論壇

Home / 博物館論壇

博物館論壇

Home / 博物館論壇

雙城記


“城市執生”的主題,“執生”者往往出於迫不得已,但艱難執生之後,卻也會創造出特殊的城市面貌,如香港的高層高密度環境,就是百多年來香港建設者和市民大眾不斷適應環境、頑強執生的結果。今天,香港在社會和經濟建設方面,面臨重重挑戰,獅子山下的各階層民眾,更需要這種臨難執生和追求翻身的精神。

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于2017年12月開幕,近日部分展覽陸續結束。這個跨年度的雙城展,自2007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兩地呼應,聯動舉行,以喚起公眾對建設美好城市、關心自身環境的意識,豐富市民生活。

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與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薛求理教授

「若典藏品 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
沒有實質教育意義與功能的博物館,就有如空有軀殼的植物人


美國博物館界著名文 集《新世紀的博物館》

「相遇」是一種奢侈,為了「相遇」,值得精心策劃一場約會。


碰巧「路過」一家美術館,理想的美術館應該是在「城市之中」的, 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建築物,或是一個冷冰冰的、與生活過於遠離的機構, 它應該散佈在城市的裏面。我們之中就有美術館, 我們又是一直在美術館裏面的, 這是兩個貌似並行但實質同一的現象。 唐克揚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vzqnlqq.html

文物是人類的重要文化遺產,能反映過去,有著強大的教育功能。


歷來博物館的首要功能是搜集文物。時至今日,這功能仍然是很多博物館賴以 存在的主因。因為他們相信文物是人類的重要文化遺產,能反映過去,有著強 大的教育功能,值得深入研究。不論文物是文獻、藝術品或科技產品,都能告 訴我們許多關於宇宙、自然、傳統文化和前人生活的狀況。為了將這些重要訊 息傳達下一代,博物館得小心。翼翼地保護其藏品。 阿歷山大(Alexander E. P.)於其著作《博物館動向》

早期接觸博物館會創造終身博物館參觀者,現在我有了證明。


凱特惠特曼,亞特蘭大歷史中心公共項目副總裁

幫助培養更高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把孩子帶到博物館可以讓他們看到與他們生活相關的不同想法和觀點,這種接 觸可以幫助培養更高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未來的成功是不可或缺 的。在弗吉尼亞當代藝術博物館教育活動和資源旨在鼓勵討論,將畫廊轉變為 思想實驗室。 “ -Rebecca Davidson,Virgina當代藝術博物館學校和教育計劃經理

讓孩子在豐富的教育環境中體驗和探索新事物


“博物館提供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機會,讓孩子在豐富的教育環境中體驗和探索新 事物。通過交互式展示和動手玩耍,孩子們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學習,開發和探 索自己的好奇心。這種獨特的曝光為創造力,批判性思維以及與周圍世界的聯 繫提供了基礎。 “-Sam Choi,Zimmer兒童博物館教育項目經理

維持觀眾對展覽的註意力不要降溫,延遲或避免“疲勞”的出現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他們在接受博物館教育的時候,是以站立與行走相交替、 視覺上接收信息與大腦進行思考相結合的過程來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觀 眾在不斷地消耗體能,逐漸地因精力消耗、註意力渙散而出現疲勞狀態,對陳 列展覽的註意力也就不斷地下降,向出口走去的速度也就越來越快。這就是所 謂的“博物館疲勞”和“出口斜坡效應”,維持觀眾對展覽的註意力不要降溫,延遲或 避免“疲勞”的出現. 對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思考 [黃 靜] 黃靜

以“實物”和“事實”説話,具有現實感,因而易於爲觀衆所接受。


到博物館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在這知識的海洋中跳躍式、自 由地、積極主動地攝取科學的養分。 它以最易於接受和理解的形象化手法,啓迪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修養、不同職 業的人們的思維,激勵探索精神和創造靈感。它以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爲主要方向,以最形象、最生動的手法,把生命、環境、物質、能 源、信息等大量的科學原理和應用傳播給觀衆。博物館强調讓觀衆成爲知識的 主動探索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也就是説 現在的博物館發展到今天已不是一座傳統的博物館,是一個素質教育 課堂和創新教育的課堂。這就意味一些博物館常用做法就要改變。例如在很多 博物館都看到這樣的牌子“請勿動手”向這種展教方式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實踐 性、探索性、創新性。現在改爲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要由封閉逐步向互動、開放 的動態形式轉變。增設互動項目,讓觀衆零距離接觸一些展品,把參觀變成一 種交流、娱樂活動,應該成爲博物館陳列展覽追求的目標和發展方向。這方面 人類學博物館作了些嘗試,例如人類學係博物館把石器展覽室延伸到室外,就 是讓學生動手做一個石器,從而瞭解什麽是打擊點、破立面、又能瞭解古人是 如何打制石器。這一改變,對教學有極大輔助作用,對博物館來説也有極大意 義,它引領着博物館教育思路,它强調了科學的實踐過程等,它把觀衆從一個 知識接受者,變成一個知識的主動探索者。這個思路深刻地影響並推動了博物 館的發展,這些新理念對於現代博物館的深化教育有極其重要的啓迪作用,大 大地豐富了博物館教育思路,增强了博物館的活力。 淺論高校博物館在學生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朱建彰(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博物館要把學生 從一個知識接受者,變成一個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博物館是通過爲觀衆自我學習提供服務而實現教育目的” 他還呼吁“要淡化博物 館教育意識”,即“博物館的學校化傾向”。唯一辦法,用創新思維、創新布展方 式、去辦展覽,以此吸引觀衆。 蘇東海先生 1993年

想一想,如果你正站在羅浮宮鎮館 之寶「蒙娜麗莎的微笑」畫作前,有一 觀眾也站在旁邊。現場突然失火。你在 第一時間裡只可以救出畫作,或身旁的 觀眾,你會救畫還是救人?


想一想,如果你正站在羅浮宮鎮館 之寶「蒙娜麗莎的微笑」畫作前,有一 觀眾也 站在旁邊。現場突然失火。你在 第一時間裡只可以救出畫作,或身旁的 觀眾,你 會救畫還是救人?若是救畫 則無法救人,如果救人,則「蒙娜麗莎 的微笑」名畫則 將永遠消失於火燄中。 這當然是個假想題,但有助於我們思考 自己的價值觀。 剎那間的行動是不假思索的決定,也是人潛意識的信念與態度。據說提問 上述問 題通常出現的結果是:致力於教 育工作者的答案比較偏向「救人」,而 藝術史研 究者的答案則偏向「救畫」。 在「愛人惜物」的天平上,你比較靠向 哪一邊?這 是個兩難的決定,卻是博物 館,特別是美術館工作中必須經常面對 的問題。 博物館教育改革的契機虛與實之間,筆者在參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進修藝術 教育在課堂中與一群研究生被教授詢問的問題

認為博物館應卸下精緻與古典的重擔,才能和民眾親近


鼓吹平民主義的訊息,並將其理念印製成宣傳小冊。他的博物館教育理念奠基 在「以社區為中心的哲學(community-centered philosophy)」,將博物館的概念 從「博物館儲藏室(museum store-house)」轉變成「博物館工作坊(museum work-shop)」,並認為博物館的任務在於娛樂和教育。他也提倡將典藏品出借 (loaning)給學校和人民團體的政策。Dana可說是個實用主義者,他認為博物館 應卸下精緻與古典的重擔,才能和民眾親近,博物館(尤其是美術館)的價值不在 於典藏品的珍貴或價格,而在於它是否對大眾有實用的功能和意義。

John Cotton Dana(1856-1929)知名的博物館教育哲學提倡者

在世界各地,已有不少博物館發展成為學生喜愛的「第二課堂」


現代博物館的定義及功能,各國的詮釋不盡相同。傳統上,博物館主要功能包 括蒐集、整理、研究、修復和展示。 近年來,大多數國家地區把收藏、研究和教育列為博物館三大基本功能;其中 收藏是基礎,研究作手段,最終目的是為「教育」服務。教育正是博物館服務 社會的主要功能,並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

學校是培養人材的重要場所,而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配 合學校教育,理所當然。 中學歷史科教師中,曾在大學修讀過香港史的只佔少數,加上有關參考書相對 缺乏,故香港史開設初期,教師深感苦惱。博物館早在本地史尚在試教階段, 已與教育署合作,為在職教師舉辦講座及研討會,增強歷史教師對這門新開學 科的認識。1998年香港史正式納入中學歷史課程以來,博物館更不時與教署或 教育學院合辦在職教師培訓班,邀請對香港史素有研究的學者作專題講座,輔 以戶外考察,配合館方在這方面資源上的優勢,主要緊扣中一至中三的歷史科 課程綱要,故反應踴躍,對在職教師的培訓,有所幫助。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經過,以及其後至1997年的發展。展覽摒棄了傳統展櫃 加說明文字的單調展示方式,進而採用了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表達手法,使 學生在重構的歷史氛圍中學習歷史,享受箇中樂趣。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

以人為本


總的來說,在芸芸文化設施中,博物館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不但肩負收藏、 保存、研究和展示文物的重任,同時亦發揮多方面的社會教育功能。 隨著時代的轉變及普遍教育水平的提升 公眾期望博物館是一個充滿樂趣、尋求知識的地方 同時亦能夠因應公眾的需要提供專業服務 在「以人為本」的大前提下,博物館需了解參觀人士的需求,以積極進取的態 度服務社群。在社會各界的合作與支持下,相信博物館的工作更能獲得認同。 邱小金

「博物館正逐漸由靜態的藏品倉庫,轉而為活潑的學習環境」


Eilean Hooper – Greenhill

接觸真品:藝術真品具有複製品所沒有的張力。


體驗博物館真實的學習場域與情境、檢視眾多陳展藝術品獨特的置放脈絡與意 義、真實體驗博物館不同於學校的教與學